学中医的升级

不忘初心,今天继续分享学习中医的心得。一我接触中医,是从小儿推拿开始的。那时候女儿三岁,我拿女儿练手,逐渐会了小儿推拿。我正式自学中医,是从伤寒论开始的,那时候女儿刚刚上小学。除了学习伤寒论,还时不时看一些其他的中医书,漫无目的乱翻,包括黄帝内经也读过。现在,女儿已经高中毕业了。一晃儿,我在自学中医的路上已经走了十几年了。这一路上,大部分时间是迷迷糊糊的。记得家里有几本学中药的书,是现代人编写的,与中医教材类似,我时不时的翻一翻。书上说鱼腥草、北豆根化痰止咳,有几次我咳嗽有痰的时候,就买来鱼腥草片或北豆根片吃。可不管是鱼腥草还是北豆根,都不起作用。我很迷茫,不知道为什么。看中医网站的帖子,常常有某病用某方子,其效若神。可我遇到这个病,用这个方子的时候,却啥效果也没有。还记得有一次看倪海厦先生讲课,看到倪师讲芍药甘草附子汤治静脉曲张。恰巧我老爸小腿有静脉曲张,我极力的说服一向不相信中医的老爸喝这个方子,结果喝了之后不仅小腿上的静脉曲张没有消,连大腿上也出现静脉曲张了,害的我被老爸埋怨了一通。我以后讲中医有多好,老爸再也不信了。懵懵懂懂几年后,接触了方证一派。记得初接触时,不亚于跟着江南七怪学拳脚的郭靖见识了丘处机的风采,那一个惊艳,天下还有这么厉害的功夫!所以有几年,我很痴迷方证,黄煌、刘志杰等方证大师的书买了不少,日本汉方的书也一本本进了我的书橱。日本汉方医学,把伤寒论里的什么症状用什么方子进行了深入研究,创造出了一派单纯依据症状来套方子的医术。什么阴阳啊,五行啊,五脏六腑啊,他们认为太玄,不实用,都被剔除了。学了几年方证以后,又有新的迷糊出现在心里。方证派有个特点。这个特点是从症状直接给出方子,中间的机理往往言语不详,像是放在个黑匣子里。所以治好了也讲不清为什么,治不好也不知为什么。学中医学了半天总不能糊里糊涂的,对吧?中医的密码在哪儿呢?我琢磨过《辅行诀》里的五味,也没整明白。黄元御的一气周流好像把道理都讲明白了,可面对患者的时候,一气周流也不能得心应手。学中医的那些年,感觉自己是在爬山。每年都爬高了一截,可抬眼望去,周边还是雾霭茫茫。往上的路径也被云雾遮住,不知该如何走。学伤寒论时,经常会看到有些老师批评温病,譬如倪海厦就经常摩擦一下温病医生,所以我也想当然的尊伤寒而贬温病。这也造成了我学中医多年后才读温病的书。读了温病的书后才发现自己读晚了。温病是另一番天地,它弥补了很多伤寒的不足。学习了温病后,发现自己会治的病变多了。朱进忠老先生的书,给了我另外一个升级。读朱老的《中医临症经验与方法》时,我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高手。朱进忠老先生是体制内的名医,医院里西医和中医搞不定的许多疑难病,都交给了朱老。朱老的这本书里,就记载着他是如何把这些病给治好的。如何治好的呢?原来,所有的病在朱老眼里都归到正邪、虚实、阴阳、脏腑,以简驭繁,针对病人的虚实正邪、阴阳脏腑治疗,病自然就好了。通过读这本书,我好像一下子明白了中医的真谛,抛开病名的假象,探究身体的本原。二我学中医,在学脉诊上下功夫比较多,心得也多,很长时间诊病都靠脉诊。其实,舌诊也很重要,不过因为我舌诊水平差,所以用的少,甚至常常忘了看患者的舌头。后来,受到韩老师和淼叔的指点,才逐渐增长了舌诊的知识,也重视起舌诊来。再后来,因我调到了北京工作,离亲人远了,给她们看病,没法把脉,通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zhoujiayuan.com/dbsw/dbsw/160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