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4期上海金融文章摘要

中国宏观杠杆率的演进特点、部门轮动与应对之策

张明

摘要:防范化解以高宏观杠杆率为特点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的最重要任务之一。中国宏观杠杆率的演进具有近10年来快速攀升、企业部门杠杆率过高、广义银行信贷增速过快等特点。未来中国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逻辑可能呈现出杠杆率在部门之间的轮动;在扳机性因素驱动下,企业、地方政府与居民部门被动去杠杆引爆银行业危机,最终迫使中央政府不得不显著加杠杆;加税与通胀预期导致大规模资本外流、国内利率上升,从而引发新一轮被动去杠杆行为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为避免杠杆率轮动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我们提出了弱化扳机性因素、限制居民杠杆率上升、三管齐下应对银行不良资产浪潮、中央政府提前主动买单、避免出现大规模资本外流等针对性政策建议。

分析师基于盈余预测变化的股票评级调整是否更有价值?

——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研究

谢玲玲

摘要:当证券分析师的股票估值发生较大变化时,他们会调整股票评级。该估值变化可能由盈余预测的变化引起,也可能由其他原因产生。研究发现,基于盈余预测变化作出的股票评级调整更具信息含量,根据其构建套利组合可获取显著超额收益。另外,大券商分析师基于盈余预测变化作出的股票评级调整较小券商分析师更具信息含量。本文进一步指出,分析师基于盈余预测变化作出的股票评级调整除了参考公司盈余公告外,还向市场传递了私有信息。

陆股通重仓股票的动量效应实证研究

李江平

摘要: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正在加速,外资买入的重仓股票价格持续上涨,多数重仓股票达到历史最高价格。本文首次利用香港交易所公开的-年陆股通每日持股数据研究陆股通资金的持股效应,以J-K方法验证了其对动量效应的贡献。实证结果发现,陆股通重仓股票中短期内存在显著的动量效应,在分别控制换手率和情绪指数的情况下,陆股通重仓股票的动量效应仍然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持有期较长时,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此外,外资对优质公司的信息挖掘能力较强,外资持续买入是产生动量效应的源泉。

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非法集资行为的定罪机制研究*

孙树光

摘要: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因并不存在硬性的市场准入机制,导致在其非法集资行为时面临非法性构成要件要素司法认定中的体系性缺位和构罪逻辑悖论。通过剖析当前的法律规制体系和司法实践思路,明确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非法集资行为在行政违法与刑事违法层面质的无差别性,对该特征的把握仅构成非法集资刑事犯罪的形式判断层面,非认定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构成犯罪的充要条件。进而引入对扰乱金融秩序的类型化结构特征的描述,为非法集资行为开辟出罪通道,将一部分实质为投资风险现实化的金融投资行政违法行为剥离出犯罪圈,形塑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非法集资犯罪的实质判断标准,以期进一步明晰非法集资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的界分点,使得在金融自由和金融犯罪之间达致刑事法治所要求的良性平衡。

金融环境不确定性、组织间模仿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区位选择

王疆,张达炜

摘要:本文基于-年间中国企业在经合组织(OECD)36个成员国进行跨国并购的微观数据,运用面板负二项回归模型考察了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活动中的区位选择问题。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倾向于进入金融环境不确定性较小的国家;同时,中国企业在进行区位选择过程中存在相互模仿的现象,选择进入国家时会参照来自母国的其他企业的决策;另外,当金融环境不确定性程度较高时,企业跨国并购的区位选择会更加依赖于组织间模仿。

银行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长江三角洲的实证检验

周恩泽,冷彦润,康志勇

摘要:本文通过双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以长江三角洲地区24个地级市和1个直辖市为样本,对长江三角洲地区6年银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研究银行业集聚和银行业结构性竞争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银行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银行业结构性竞争对经济增长具有负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认为银行业集聚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形成规模报酬和外部经济,促进了经济增长。而银行业结构性竞争在短期内促使邻近地区银行业资源向竞争激烈的地区集聚,导致邻近地区银行业资源供求不匹配,抑制了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结合调节中介效应模型,以银行业结构性竞争作为中介变量,本文发现随着地区银行业集聚程度的提高,银行业结构性竞争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弱。

基于复杂网络的企业集团违约风险传染效应研究

袁欣,俞卫琴,徐泽洲

摘要:针对企业集团内部存在的风险传染问题,本文利用-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借助复杂网络理论将企业集团展现成网络图的形式,通过风险修复机制、风险传染机制及内外部环境干扰三个方面刻画集团成员违约风险在企业集团内部的演变过程,并构建传染变量来衡量集团成员在企业集团内部的风险量,进一步利用引入传染变量的危险率模型对公司违约概率进行预测。实证结果表明传染变量反映了集团成员当前所面临的风险状况且传染变量具有统计显著性,引入传染变量的危险率模型较原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以及更好的拟合效果。本文的研究为企业集团风险传染机制和违约概率预测提供了重要经验证据。

如何有效识别我国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

——基于极端条件下的风险贡献度测度方法

贺晓宇,车翼

  摘要:对我国而言,无论是金融混业经营程度的加深或是外资逐渐进入国内金融业,都加速了对于识别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需求。本文基于此需求为监管机构提供了一种有效、简单、稳健的方法。本文选择基于EVT极值分布使用GARCH模型动态更新CoVaR法以及MES法,测度了我国上证上市的19家商业银行、18家券商机构、4家保险机构、1家信托机构和2家全牌照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CoVaR结果显示,全牌照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最大,区域性商业银行最小,说明混业经营会大幅增加对系统的风险溢出效应;MES测度结果则相反——券商的边际期望损失反而大于国有银行。对两种测度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本文认为CoVaR较之MES是更适合测度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指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zhoujiayuan.com/dbyn/123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